贾志敏老师的作文教学享誉全国,被称为是“最会教学生作文的小学语文教师”。其实贾老师的阅读教学同样精彩。他上的阅读课简单而又朴实,那些化腐朽为神奇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课堂里没有绚丽的课件,没有动人的音乐,没有多彩的画卷,就是凭一支粉笔、一本教材,通过循循善诱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静静地读书,深深地思考,热烈地讨论,紧张地练习,带给学生最朴素、最精彩、最有效的语文课。我们研读贾老师的经典课例,当然要研究他的语文教学艺术:他的课文导入,他的板书,他的练习设计,他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和指导,无不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这毕竟还是“术”层面的研究;我们更应该研究的是贾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他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的深刻认识,他的语文教育观,这才是“道”层面的问题,这才是贾老师语文教育的精髓。
一、学好语言文字,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课程在承担母语教育的同时,也承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可是长期来,语文课往往重视的 是依据课文所呈现的思想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因此备课时深度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教学中设计各种方式方法,花费大量时间引导学生讨论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这样的做法貌似很人文,其实窄化了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的特点。
贾老师说:语言文字中已经蕴含了丰富活泼的情感和意趣,蕴含了广博丰厚的文化积淀。学好语言文字,自然领悟和接受其人文的熏陶和文化的营养。无需脱离文本,脱离语言去宣教。掌握了语言文字,理解了文本内容,学会了表达形式,形成了语文能力,那么,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自在其中。贾老师非常辩证地阐释了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特点,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贾老师有一句名言:“教学生作文,就是教学生做人。”为什么学作文就是学做学做人呢?春秋谷梁传有这样一句话:“人,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意思是说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会言语,如果不会言语,那么就不能称其为人了。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语言的,因此就是教学生成人的教育;学写作文,就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交际,就是教学生成为文化人、成为文明人。
贾老师反对语文教学中脱离文本,脱离语言的人文性说教,但是在他的教学过程中,他的一言一行,处处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他教《我不怕鬼》这篇课文时是这样出示课题的:
师:小时候,父亲对我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做人要老老实实;上学后,老师对我说得最多的话是写字要认认真真。做人老实也好,写字认真也好,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人生短暂,我们要走好人生每一步。于是我就写字认真了,读书刻苦了,今天就成为一个光荣的小学教师。下面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老师怎么把这个字写工整,写漂亮的。
(师一笔一画写“鬼”字)
师:撇,竖,横折,这里要顿一顿,然后一横封口,一撇要长一点,最关键是的是竖弯钩,撇折点。这个字念什么?
生:鬼。
师:数数看,这个字有几笔?
生:9画。
师:谁再来说,我问的是鬼字有几笔。
生:鬼字有9笔。
师:答案一样,但我显然喜欢这个小朋友的回答,回答完整,是对老师的尊重。
师:据说鬼的品种还不少呢,有大头鬼、小头鬼、吊死鬼、落水鬼……还说鬼的形象也有很多,总之鬼是面目狰狞,所以人们都怕鬼,谈鬼色变。
生:齐读“怕鬼”。 (板书:怕。)
师:这是有神论者,也有的人是无神论者,无神论者不相信世上有鬼,所以他们是不怕鬼的。(板书:不。)(指“不怕鬼”)
师:一起念,读的时候轻一点。
齐读:“不怕鬼”。
师:你知道这里的“我”是指谁吗?
生:鲁迅。
师:要把话说完整。
生:“我”是指鲁迅先生。
这么平常的出示课题的环节,其中却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做事要认认真真,做人要老老实实,写字要端端正正,贾老师以自己的行为,具体示范了如何端端正正地写字;还有回答问题要完整,这是对老师的尊重,贾老师以两个学生为例,通过对比非常感性了说明了这个道理;只有刻苦学习才能当一名光荣的小学语文教师,贾老师以自己的言行体现出小学语文教师自信与自豪;还有就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有神论,什么是无神论。贾老师的人文教育一点不让人感到刻意,都是随机生成的,真正做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最高境界的人文教育,因为最容易为学生接受。
在语文教学中,真正的人文性并不只是在课文中,而是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于教师的言行举止里。如果教师不能够充分尊重学生,不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探索的空间,不给学生自己思考感悟的时间,没有让学生满怀自信投入学习,而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跟着自己走,无论把文中的情感体会得如何深刻,其实都是不人文的。因为真正的教育必须要关注到教育对象,要把教育对象当作生命个体来尊重。要将语文课程人文教育从教师单向的灌输改变成学生自身的生命体验,从单纯的文本思想内容挖掘改变为渗透在教和学的具体行为之中,这样可以大大丰富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把握住了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正确途径。
二、干语文教师应该干的事情
语文教什么?现代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讲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就是将“课文”当成了语文课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并且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组织教学过程。因此上《月光曲》就讨论月光曲是怎么谱成的;上《鸟的天堂》就讨论小鸟天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被称为小鸟天堂;上《蝙蝠和雷达》,就讨论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等等。把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当成语文课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就会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思品课、科学课,就会异化语文课程的性质。针对这种现象,贾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教师热衷于讲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挖掘课文的微言大义,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乏味。一堂课下来,学生疲于应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被搞得云里雾里,晕头转向,而在学习语言文字方面却少有长进。他认为语文老师要以课文为例子,教学生说话,教学生写话。贾老师有句名言:语文课上教师应该干语文教师应该干的事情。当下语文课堂上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泛语文”活动以及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等,都或多或少地减损了语文学习的功能。 那么贾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干的是哪些“语文教师应该干的事情”呢?
首先,贾老师非常重视生字、词语教学。他在备课钻研教材时首先思考的是如何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教好教扎实。研读贾老师的许多经典课例就会发现,他公开教学第一课时的大量时间是在进行生字词语教学。分析生字音形义难点,指导多音字的正确读音。他的词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读准音,理词义,而且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如何运用,这是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来欣赏贾老师《母亲的鼓励》一课的词语教学。
师:“好动”的“好”怎么读?怎么讲?
生:读第四声。“好”是喜欢的意思。好动,就是收不住心,喜欢动。
师:我喜欢看书——
生:我好看书。
师:这孩子喜欢逞能——
生:这孩子好逞能。
师:爸爸好运动——
生:爸爸喜欢运动。
贾老师没有满足于读准多音字“好”的读音,而是顺藤摸瓜,举了“好看书、好逞能、好运动”等一连串例子,让学生明白这个多音字“好”可以运用在哪些语言环境之中。
还比如教“妈妈”这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词。贾老师是这样教的:
师:“妈妈”跟“母亲”指的是同一个人。它们间有区别吗?
生:“妈妈”是口头上喊的,“母亲”是书面上用的。
师:对,“母亲”属书面用语,“妈妈”属口头用语。打开书,看看“妈妈”这一词儿都用在哪些句子里?“母亲”又都出现在哪些地方?
生:“妈妈”都出现在人物的语言里;“母亲”都出现在作者陈述的句子中间。
这么简单的一个词语,贾老师关注的是“妈妈”跟“母亲”的区别。通过课文中“妈妈”和“母亲”两个词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细微差别,理解了汉语近义词的正确运用,真可是谓匠心独运。
于永正老师对贾老师这堂课评价是:“现在公开课上,像贾老师这样讲解词语的几乎没有了。有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词语教学用得着这么费神费心?认为这东西有点‘小儿科’,显示不出教师的聪明才智和大家风范——大谬也!我们是教小学语文的,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家常’。能‘家常’者,就是大智慧!”
其次,重视学生读熟课文。他认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怎样才能使范文的语言‘入乎其内’呢?这就要求学生不光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能熟读成诵。贾老师无论是在大场面上的语文课,还是在平时的家常课上,第一课时都毫无例外地着力指导学生读熟课文。我们一起来欣赏贾老师《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这一课指导学生朗读的几个片断。
指名读第一小节(一字一顿地读)。
师:这位小朋友读得不错,每个字都读准确了。遗憾的是没有读好,还属于不会读书的,会读书的不会这么读。(师范读)“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记得”后面虽然没有逗号,但在语气上要停顿;由于是第一首诗,所以这个“一”字要强调。谁再来读?
(生读,声情并茂)
师:还不鼓掌干什么?他读得太好了,就这么读。
(学生练读第一小节。)
贾老师手把手地将自己的朗读经验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学生不会朗读,老师有示范指导,有实践练习,有评价鼓励,学生不仅学会了朗读,而且还体验了成功,感受了学习过程的美好。阅读课首先要教学生会读,读熟。朗读是语文课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养成规范的语言习惯,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经验。贾老师对朗读的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将读通读熟课文作为每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重点,看似简单,其实是反映出他对学生学习语文规律的正确认识,值得学习并提倡。
我们再看贾老师教的《九寨沟》一课的开头。
师:九寨沟以它神奇的自然风光,人和动物的和睦相处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下面我说一段话,你要认真听,我说两遍,随后你就把这段话说给大家听:
在四川北部南坪、平武、松潘三县交界的万山丛中,有几条神奇的山沟。因为周围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所以人们称它九寨沟。
(有同学举手)
我才说了一遍,就有会说的了,你来说说看。
生:在四川北部……(基本说对)
师:真了不起,老师才说了一遍,你就基本上能说出来了。我再说第二遍,请大家听仔细。(老师一边说,一边使用地图演示九寨沟的具体位置。)
师:好了,谁能来?(多数学生沉默)这可要记忆力特别强、智商特别高才行呢!行吗?
(在老师鼓励下,一些学生开始举手了,老师指名学生回答。)
生:在四川北部……(在教师两次轻声提醒下说了下来。)
师:哎呀,真好真好,鼓掌鼓掌!(众给掌声)这位小朋友说得不错,但还不够连贯,如果再连贯一些,那掌声就更热烈了。谁还能说?
短短的一个教学片断,就是要求学生认真地听,努力地记,连贯地说,这是最简单的学习语文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学习语文方法。贾老师说语文课不应该教得那么复杂,语文教学不宜再搞支离破碎的文章分析,不宜再外加种种概念术语,教师的主要精力应该花在学生读书、写字、背诵、默写,应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工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工夫,在背诵名言警句上下工夫。这样的语文课教师教的轻松,学生才学得有效。语文课干语文教师应该干的事,揭示了贾老师的语文课有浓浓的语文味的奥秘。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思考并借鉴。
三、将问题理解转换成表达练习
语文教师面对一篇篇课文,首先思考的就是如何指导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备课钻研教材千方百计挖掘文字背后学生不能发现的深层涵义,教学中花费大量时间分析、讲解、提问、讨论,以期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有进一步深入理解。等方法,聚焦在课文中是阅读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贾老师不主张教师过度讲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深度挖掘课文的微言大义。研读贾老师的一些课堂教学案例,我们发现他在语文课上很少设计单纯的课文思想内容的讨论,他的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经常将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问题讨论巧妙地转化为一个个表达练习,通过学生的表达来检验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够直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我们看贾老师教学《死海》片段。
师:请大家看第2节至第11节。请大家准备一下,说一说“死海”。
(教师板书:话说“死海”)
说什么呢?只要和死海有关系的,都可以说,包括死海的地理位置、面积,还有远看死海怎么样,近看死海又怎么样的,等等。只要是关于死海的都可以说,准备两分钟。
(教师边说边板书: 远看 近看……)
(学生各自准备)
师:请大家发言。
(近10个学生回答了问题,涉及了有关死海的所有知识点。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了“其实”的意思,从而让学生理解了说是“死海”,这不确切,它是个内陆湖。还让学生由对“号称”的理解,了解了为什么把死海称为“世界的肚脐”,通过叫学生指自己的肚脐,使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师:关于死海的话题,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谁可以不看书自己说一段话,比如,你可以第一说它的位置,第二说它的海拔,第三说它的面积,第四说远看,第五说近看,最后说说它的特征。
教学这篇课文,当然应该读懂死海的地理位置、它的海拔、它的面积以及死海盐分很高等特点,读懂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如何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语文教师通常采用的是问题回答的方式,追求的是学生回答得是否正确。贾老师没有用讲读分析、提问讨论的办法,而是将这样一个理解性的问题讨论改变成一个“话说死海”的说话练习,学生自己准备2分钟,再来“说一说死海”的特点,只要和死海有关系的都可以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说出了死海一个个特点以后,贾老师又进一步要求学生“不看书自己说一段话”,把有关死海的知识作综合介绍。以表达来说出自己的理解,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够促进学生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设计一箭双雕,非常巧妙地将理解和表达结合在一起,用表达来促进阅读理解,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学《西沙渔人》,贾老师在第一课时用了将近半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我们看他是如何指导的。
师:下面我们要用一句或两句话来概括每一节的主要意思。第一节该如何概括?谁来读一节?
(指名2个学生读第一节。指导学生读出自豪的感情。)师:一段话要概括节意,大家想一想,这段讲的是谁,还是什么?
生:讲“什么”,西沙群岛。
师:那西沙群岛怎么样?
生:西沙群岛有几十个岛屿组成。
师:这样概括把这段话中的什么遗漏了?
生:西沙群岛在祖国南海的海面上。
师:对了,这段主要讲了西沙群岛的位置。(要求学生改变句子练习说段意,然后选择一种句式写出第一节节意。)
师:我们用这种方法概括第二小节节意。
(学生自由读第2节)
师:读得很认真,不知你们齐读水平怎么样?
(学生齐读第2节)
师:用刚才的方法来概括。
指名4位学生概括了节意。教师指出学生回答的节意中出现的问题,并小结概括节意的方法,指出要找最主要的,话不能多。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发现这一节总起句可以概括节意。
师:下面请这几组小朋友学第3节,这几组学习第4节,这几组小朋友学第5节,把三节的节意写在课本上。
(完成后指名三个学生分别将3节课文的节意写在黑板上。然后师生共同热烈讨论,确定正确的节意。)
师:哪一个同学能把5个小节的节意连起来说?
(一个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用完整的语句将五节节意连成一段话。)
师:这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意思。文章的主要意思我们知道了。
概括段落大意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训练学生概括能力。限于课堂教学时间,教师一般的做法是说出段落大意,有学生概括正确了,这个练习就完成了。贾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把概括的段落大意用书面语言写下来,这就对学生语言表达的确切和严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落实到了每一个学生。不仅如此,贾老师还让学生将自己概括的大意写在黑板上,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评价,进行修改。这样的指导过程虽然很花时间,但其优点非常明显:其一,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脑动笔;其二,通过交流讨论—修改,学生对正确概括段意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其三,学生书写段意时主动构建话语,既训练了学生的理解概括,更是一种真枪实弹的表达能力训练。
贾老师说,课文仅仅是提供学习语言的例子,语文教师就是要借课文为例子,教学生说话,教学生写话。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要培养,但是说话、写话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所以更应该作为重点加以训练。贾老师上语文课,就是凭借这一个个生动的例子,用表达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将理解与表达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是贾老师的课有浓浓语文味的又一个奥秘。
四、语文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虽然我们的语文教师从理论上都认同这个观点,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将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但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主宰课堂,学生缺少实践的顽疾,一直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贾老师说“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多写、重视语言积累,这似乎已经形成了‘共识’,但不一定大家都在‘共做’。语文课上,教师普遍缺少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缺乏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会读书,不善说话的现象十分普遍。说得严重一点,很多老师是在‘认认真真’地做着‘蠢事’。”贾老师上语文课不拘泥于课文内容分析,而是指向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指向表达方法的学习,以及借助课文情景培养学生的表达基本功。这是贾老师语文课最鲜明的特点,也是他阅读教学的精髓。
我们一起研读贾老师教学《卖鱼的人》课堂实录片段。
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话:正因为卖鱼的人是一个讲诚信的人……
生1:正因为卖鱼的人是一个讲诚信的人,所以,当我问祖父为什么不把鱼提去称一称?祖父笑笑说,我信任他。
生2:正因为卖鱼的人是一个讲诚信的人,所以,只要他开口说多少钱,大家都会毫不迟疑地把钱给他。
生3:正因为卖鱼的人是一个讲诚信的人,所以,在很多年以后,我买鱼回来,发现少了斤两,他就不禁回想起小时候记着的那个不知名的卖鱼的人。
二.用你的话说说,什么叫诚信?
生1:诚信就是自己踏踏实实地做事,不干不好的事。
生2:诚信就是“为人诚实,讲信用”。
生3:诚信就是“讲信用,不欺骗他人。”
生4:诚信就是“说到就要做到,不能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生5:诚信就是“言必三
师:用成语解释什么是诚信?
生1:诚信就是“一诺千金”。
生2:诚信就是“一言九三
师:用“不……”的句式说说诚信。
生1:诚信就是不骗人。
生2:诚信就是不坑蒙三
师:能否说得诗意一点?如:诚信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名片。
生1:诚信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三.大家理解对的,不过都是片言只语,讲得不具体、不生动。请写一段话,诠释你对诚信的理解。你可以摘抄黑板上语句。
生1:诚信是世界上最美的词汇。诚是金,信是银,诚信就是稀世宝贝。
生2:诚信,像一首诗。你若读得坚定,写得用心,那么,你就会获得金子般灿烂耀眼的尊重;诚信,像一幅画。你若画得五彩缤纷,那么,就会赢得绚丽、珍贵的信誉。诚信,不是你的小玩偶。你若一不小心丢失了它,你的人生就好比一片灰色的天空。
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对什么是诚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一般教师在课堂结尾都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贾老师这堂课的结尾也是谈体会,只是他设计的这个谈体会的结尾不同凡响,他引导学生分三个层次来表达自己的体会:先用课文内容说诚信,再用自己的话说诚信,最后写一段话诠释自己对诚信的理解。这就是贾老师的过人之处!将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露痕迹地糅合在一起。
在贾老师上过的语文课里,大多会依据课文内容设计出口头或书面表达练习。他教《中彩那天》,设计了两处表达练习:第一处,学习第1、2节课文,引导学生用上“拮据”、“梦寐以求”和“一辆玩具汽车”这三个词语复述课文内容,要求“把汽车模型放到“拮据”与“梦寐以求”两个词的中间复述”,再交换“拮据”和“梦寐以求”的位置复述。第二处,贾老师在黑板上贴了两张彩票,其中一张彩票上有一个用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他请学生接下去讲父亲是怎么如愿以偿地得到这辆梦寐以求的奔驰轿车的。
他执教《母亲的鼓励》这一课的第二课时也设计了两处表达练习。第一处: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表,填写“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不同时段母亲对孩子的鼓励,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复述母亲在不同时段对孩子的鼓励。第二处:先听写高中毕业家长会上老师对孩子母亲说的话,然后:请同学们给课文来个“补白”,写出家长会结束以后,母亲在哪里见着了孩子?母亲是怎么鼓励孩子的?写完后当场交流点评。
研读贾老师的教学课例,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他经常利用课文内容创设一个个说话情境,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有更多动口说,动笔写的表达实践机会,通过大量的表达实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语文教师都能领会贾老师的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语文课都能有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实践,那么语文课想不高效也难了。
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表达情境,千方百计增加学生表达实践机会,这是贾老师的语文课有浓浓的语文味的又一个奥秘。
五、语言训练,要“严而又严”
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现代语文教学更加重视语文知识、读写方法规律的指导,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应该肯定。但是我们也应该警惕当下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另一种倾向,就是过度强调语文知识和方法指导,忽视小学生最需要重视的语言基本功训练。我听过很多名师上习作指导课,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选材,习作的中心,文章的结构、描写的方法等指导;而对学生习作中错别字、用词不当、句子不通、标点符号错误等情况很不关注,似乎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小事,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看法或做法其实非常错误的,小学阶段是学生规范语言习惯形成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严格进行语言基本训练,从小养成规范的语言习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贾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强调的是“严而又严”。具体地说,学生的作文必须:书写清楚,字迹工整,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语气连贯,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格式规范,不写错字,不用别字,标点符号运用基本正确等。对初学作文的小学生来说,这些基本要求必须“严格一点”,长此以往,养成习惯,孩子将“受用终身”。
贾老师对小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的严格要求,渗透在他上的每节课的各个环节之中。下面是贾老师在某地上课开始与学生的一段对话。
师:今天上课,同学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生:“我发现,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今天很帅!”
(台下爆发出一阵笑声。)
师:“感谢你对我的赞赏。你说我‘很帅’,我当然高兴。然而,你说我今天‘很帅’,难道前几天我就‘不帅’了吗?你不妨将句子里的‘今天’两个字换个位置,我听了会更高兴的。再说一次!”生:“我发现,今天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很帅!”师:这样一改,我就高兴了。本来么,我一直‘很帅’的。”
(听课的老师情不自禁地报以掌声。没想到,男孩还没坐下,贾老师又“将”了孩子“一军”)
师:你说我‘帅’,是在赞美我,我当然不会不高兴的。但是,我快80岁的人了,还‘帅’得起来吗?显然,这个词用在我这个年纪的人身上不太合适。如果说我‘精神矍铄,身板硬朗’,也许会更恰当些,我听了,会更高兴的。你能不能把这句话修改一下,再说一次?
生:“我发现,今天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尽管年纪很大了,但是精神矍铄,身板很硬朗。
(听课的教师再次报以热烈掌声)短短一段开场白,听课教师两次热烈掌声,大家折服的不仅是贾老师敏锐的语感,还有是他对学生语言表达规范方面的严格要求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有人说,贾老师的上课大幕还没有拉开,就已经给学生和听课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
贾老师在课堂上常常请学生当众朗读自己写的习作,一边倾听一边即时评改,他凭着极好的语感深厚的语文功底,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和不妥之处,适时做出恰当的评价,并即使给出调整意见。下面是一位老师整理的贾老师课堂现场评改学生习作的集锦。
(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
生:今天,我十分感动。师:是日记可用“今天”,作文慎用“今天”,用“一天”较适宜。
生:喜从天降……我小心翼翼地…… 师:这几个成语用得好。
生:我躺在枕头上面…… 师:枕头有那么大吗?(生笑) 生:我的头枕在枕头上。
生:还好,它还在。 师:“还好”要换一个词。 生:幸好。
生:我一抬头,看见了丢的那一百元钱。师:用“一”就要用“就”。 生:我一抬头,就看见丢了的那一百无钱。
生:我的脸涨得通红通红。 师:这句有毛病吗?你拿着镜子吗?怎么改?生:我的脸涨得发热。师:不用涨,我的脸热乎乎的,行吗? 生:我的脸火辣辣的。
生: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真实的心灵啊。师:两个“多么……多么……”用得真好。
生:我高兴得兴高采烈。师:我高兴极了,或:我兴高采烈。
生:我和爸爸出去了。师:爸爸是长辈,不好用“和”,把“和”改成“跟”或“随”。
生:我跟哥们儿说请他们吃肯德基…… 师:肯德基能吃吗? 生:请他们去肯德基餐厅享受。
贾老师现场评改学生习作,每一处修改都是那么及时,精准,到位。听了让人心悦诚服。他改的是一位学生的习作,但受益的是全班学生。贾老师评改学生习作,经常让全班学生一起参与,请大家提出出主意,提修改意见,因此他的作文讲评课气氛热烈,笑声不绝,学生思维处于极度活跃的状态。
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贾老师说,特别是面对当下社会上那些“流行语”、“网络语言”、“港台腔的表达方式”等不规范的语言冲击,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能等闲视之,置若罔闻。净化语言,规范表达。严格训练,显得尤为迫切而又重要。
贾志敏老师上出了语文课的精致和高雅,展现了精湛的教学艺术,创造出语文课堂的真正精彩和恒久魅力。贾老师离我们而去,使得我国小学教坛又失去了一位泰斗式的名师。但是他留下的语文教学思想和大量的经典课例将永远留在人间,并将持久地熠熠闪光!
贾志敏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
评论
全部评论
热门信息
阅读 (55)
1 华为桌面天气时间移除后怎么恢复阅读 (45)
2 1月份属于什么星座 农历1月份属于什么星座阅读 (40)
3 韦姓男孩取名字大全单名 韦姓男孩取名字大全两个字阅读 (34)
4 女生名字四字霸道霸气 女生名字4个字可爱阅读 (27)
5 程字取名的寓意解析大全女孩 程字取名含义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