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道网

从景德镇到哥德堡,从肯尼迪家族到国安木雕博物馆:夜壶旅行记

姓名:青花夜壶
性别:男
年龄:约250岁(生于清,18世纪)
身量:长20厘米,宽11厘米,高15厘米
外观:壶身两侧修饰文竹,正面则为缠枝纹,方形壶口处饰有灵芝纹。
备注:所有纹饰简单而清雅;壶形设计上方形口高昂,与方形底相呼应,达到平衡美感。
由于当地的优质瓷土,景德镇在宋代就设有浮梁瓷局,以生产御用瓷器。1278年,元帝国在浮梁县设立瓷局,“唯匠得免”,发展瓷业。自此,700年瓷器不衰。历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至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巅峰。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在康熙年间来到景德镇传教。他在1712年9月1日写给当时中国和印度教区主教奥里的信中就详细介绍了景德镇的制瓷业:景德镇有1万8千户,合一百多万人口,秩序井然,几乎人人参与瓷业:制瓷、烧瓷工人,工头、官员,船运原料的、瓷器的,卖瓷的,还有官府、京城的常驻人员。有至少三千座瓷窑,整个城镇日夜火焰通光、烟云围绕;江上百舸争流,市井挑夫来往如梭,好一派繁忙制瓷之都之景象。
清蓝浦著《景德镇陶录》(光绪17年重刻本)中描绘的景德镇制陶业(图片来自网络)。
这“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美物自是人们追求的对象。古今中外,上至王公贵族、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乡野樵夫,或聚友或独酌,谁不以手握一款景德镇白瓷为美?景德镇出产的外销瓷是中外贸易史上的重头戏,它和中国的茶叶、丝绸以及药材,纵横对外贸易几百年。如果说茶叶可以被移植在其它相同的气候带(比如印度),中国的陶瓷却因其制作工艺精巧及对原材料的苛求难以异地仿制,因此中国的瓷器聚天下商贾于中国的广东,由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说起航海业不得不提及明朝的郑和,1405年至1433年间,他带领他的船队7下西洋,开创了海上贸易路径,中国的陶瓷由此进入全世界家庭的日常生活。2002年笔者东西风参观印尼巴厘岛于13世纪建成的Kehen寺庙,就发现寺庙的外墙上嵌有瓷盘装饰。遗憾当时没能就近研究一下,其中有的说不定还是郑和船队有关呢。
印尼巴厘岛于13世纪建成的Kehen寺庙外墙上饰有瓷盘,标志着Majapahit王朝和中国的关系。不知道这些盘子和郑和船队或者他开创的海上贸易有何关系(图片来自网络)。
全球航海业随之兴起。巨额的贸易利润将世界的航海家带到中国。首先来到中国的是葡萄牙人皮雷斯。当时的刑部尚书顾应祥描绘了他到来的情景:正德丁丑(1517年)予任广东佥事,署海道事,蓦有大海船二只,直至广城怀远驿,称系佛郎机国(即葡萄牙)进贡,其船主名甲必丹(即皮雷斯。甲必丹是葡语Capit?o船长的音译)。人皆高鼻深目,以白布缠头,如回回打扮。即报总督陈西轩公金,临广城,以其人不知礼,令于光孝寺习仪三日而后引见。查《大明会典》并无此国人贡,具本参奏,朝廷许之。“现在读到这样的文字不禁哑然失笑。明朝的中国作为大国的强盛和以己为中心的傲慢跃然纸上。《明实录》中也记载朝廷并不信任皮雷斯等进贡,而是下令遣返还国,带来的东西也一并遣回。皮雷斯一行显然不会放弃,而是悄悄在东莞屯门岛强夺土地,进行走私活动,开创了欧洲人在沿海浙闽一带贸易的先河。葡萄牙人于1557年开始以晒货为名在澳门搭建住房,营造村落,这是强占澳门的开端。他们还通过当地人作为中间商,把贸易范围甚至扩展到一衣带水的日本。当时一个徽州人王直,由盐商转为海商,再由海商转而为海盗,兼具海商和海盗的双重身份。据同期日本史料记载,他就和葡萄牙人在海上贸易上有着紧密合作。晚明时期,中国终于向世界敞开了广东港,外商在严格的规定之下可以和中国贸易。随后,西班牙人、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瑞典人、美国人全都来了。他们汇聚广州城外十三行,建立自己的商行。
这幅作于1805年的画作展示了珠江河畔十三行的商贸繁荣景象,通过各商行里飘扬的旗帜可以依次看到丹麦、西班牙、美国、瑞典、英国及荷兰诸东印度公司在这里的商业活动 (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贸易的发展需要,所有这些外来的商贸船队几乎都通过该国的东印度公司来操作与管辖,是实实在在的利益驱使下的各国政客、军事集团联姻的产物。葡萄牙早在1434年就成立Casa de India,统领一切海外贸易。受英国东印度公司(1612-1757)的挤压和启发,葡萄牙人也成立了自己短命的东印度公司(1628-1633),之后又被Casa de India接管。同期还有荷兰东印度公司(1605-1825)、丹麦东印度公司(1620-1869)、法国东印度公司(1668-1954)。

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August the Strong)的旧藏从1717年至今一直陈列在德国Dresden的Zwinger宫(其中二战期间为躲避联军战火曾一度避难俄罗斯)。奥古斯特是如此钟爱瓷器,他不惜以600精锐龙骑兵从同样是瓷器发烧友的普鲁士国王弗兰德里克一世(Frederick William I) 手上交换了151件精美瓷器。这151件瓷器在收藏界称为龙骑兵花瓶(Dragoneer Vases),一部分仍藏在Zwinger,其它二战后因战争赔款被迫拍卖,现散见于私人收藏及博物馆。殷弘绪在他的书信中也提及了龙骑兵花瓶为外面来单定制,因为中国人不用这么大的瓷器(每只龙骑兵盖罐高104厘米)。所有的龙骑兵盖罐盖子内部都有Dresden Porzellansammlung的馆藏原始编号目录。在收藏界龙骑兵花瓶和大卫花瓶(David Vases)是最有名、人人渴望一睹为快的藏品(后者为私人收藏家Percival David拥有而得名,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青花瓷,现陈列于大英博物馆)。以上图片为笔者2014年参观Zwinger冒死拍下(博物馆禁止拍照),龙骑兵罐子的雄姿展现在后二图,以飨各位看官。
这里还可以提一提短命的普鲁士(德国前身)的东方贸易,公司名称为“皇家普鲁士广东和中国亚洲公司——Emden”,公司成立于1752年,5年后因与法国战事爆发而关闭。公司虽然短命,却一样彰显了当时普鲁士国王弗兰德里克二世(Frederick II)对中国瓷器的钟爱。弗兰德里克二世的兴趣无疑受到其父弗兰德里克一世的影响。弗兰德里克一世定制并收藏了大量的明清瓷器。实际上,当时整个的欧洲的上层社会都对中国瓷器痴迷若狂,下层社会又模仿上层社会,整个社会的聚众宴会就是无中国瓷不欢。这些场景被欧洲的画家永远得定格在画布上。

上图:四口之家的下午茶(A Family of Three at Tea), Richard Collins作于1727年,现藏伦敦阿尔伯特维多利亚博物馆。从这幅油画上我们看到茶桌上既有银器也有中国瓷器。中国瓷器在18世纪初慢慢取代了银器,为上层社会的居家生活必不可少之物;下图:静物,现藏斯德哥尔摩国家美术馆。明万历的克拉克瓷闪亮地现身于这幅作于17世纪的油画。
瑞典的东印度公司成立的较晚,1731年6月14日成立于瑞典西海岸哥德堡。虽然1813年倒闭了,但早期获得了巨额利润,是瑞典历史上最赚钱的公司。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瑞典东印度公司从广东进口了大量的茶叶、丝绸、瓷器、宝石、家具等奢侈品。据估计,光瓷器就有3千多万件。这些从遥远的东方长途跋涉的奢侈品,一到港,全城欢呼。奢侈品立即被欧洲的王公贵族抢拍一空,公司获得的利润往往是40%++。所得利润被投资在当地的教育、造船及医疗等各个领域,让哥德堡成为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如今得益于当年公司利润建立的Chalmers科技大学及Sahlgrenska医学院(以东印度公司创始人之一Sahlgren命名)仍在培养人才、惠泽一方。
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将来也不会、不应该停止或中断。图示第一个来到瑞典的中国人曹阿福,作于1787年,斯德哥尔摩国家美术馆。他是瑞典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办事处的翻译,会说一点点瑞典语。1786年,曹阿福随其雇主Olof Lindahl(右)拜访哥德堡。阿福的装束特别是那条富有特征的大辫子引起了当地人的极大好奇和兴趣。画中左侧的女眷Aurora Taube毫不掩饰这一点。Olof花钱请来画家将这一稀奇的场景定格在画布上。
这篇小文里的主人公——青花夜壶——很有可能就是这样和它的同伴一起,经过几个月的航行,历经勒索、风暴、海盗,抵达瑞典哥德堡港,后被肯尼迪家族收藏。和它的同伴不同之处在于当地人并不懂它的实际用途,哪怕是在如今东西方文化交流畅通无阻的21世纪,它的继承人仍不明就里。估计从一开始,乃是本着猎奇的心思,它的前主人——乔治道格拉斯肯尼迪——将它和其他私藏物品一同收罗陈列吧?
乔治道格拉斯肯尼迪(1850-1916),夜壶的前藏家。图片来自网络。
肯尼迪家族在瑞典也和在美国一样,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它和美国的肯尼迪家族为同宗本家,同源于爱尔兰。瑞典的肯尼迪家族始于1796年、经营百货的生意人托马斯肯尼迪由爱尔兰移民瑞典,和哥德堡富商皮特森(Pettersson)家族联姻。皮特森家族也是当地一个贸易世家,新娘子索非亚的祖父即为东印度公司货船的船长,她父亲则是哥德堡最成功的商人。利用新娘子带来的巨额嫁妆,托马斯将家族百货生意又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到了肯尼迪的第二代乔治肯尼迪,他和出身造船世家的伊利诺娜兰戈恩(Landgren)联姻。伊利诺娜只有一个弟兄,其身后无嗣。在他早逝之后,伊利诺娜的唯一儿子、22岁的乔治道格拉斯肯尼迪继承了舅舅的造船业,成为哥德堡重要造船厂的新主人。造船厂在道格拉斯的领导下,创下了辉煌,前后制造了好几艘可以载入史册的船只,其中的af Chapman号现作为青年旅舍,仍停靠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船舰岛(Skeppholm),成为斯德哥尔摩的地标。
肯尼迪家族所拥有的造船厂制造的af Chapman号商船,现被改造成青年旅馆,长久停驻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Skeppholm岛,成为斯京的地标(图片来自网络)。
据后人讲述,道格拉斯肯尼迪为人厚道、谦卑,他认识造船厂的上到工程师下到木工的每一个员工。道格拉斯后来娶了来自商贸世家奥曼森的卡罗琳。卡罗琳身体不好,健康欠佳,但道格拉斯对爱妻疼爱有加,忠心不二。夫妇俩没有留下子嗣。当年他们的别墅就在如今哥德堡市中心的玫瑰园后门处,后门内左边的公共厕所就是由当年他们家的马厩改造而成。巨大的别墅底楼有一系列以颜色命名的沙龙:金厅、红厅和绿厅,二楼则有吸烟室和女士室。所有房间陈设豪华,遍布名画、瓷器、艺术品。道格拉斯死后,他的遗孀卡罗琳独居30年,常常在此举办各种大大小小的聚会。卡罗琳死后,夫妇俩所有的遗物被旁亲分别继承,一屋的收藏品化整为零,别墅后来也因为市政改造被拆掉,只留下那座改造成厕所的马厩。写到此,不禁想到东海岸斯德哥尔摩同样是富商的豪威尔家族。他们有三个女儿,但豪威尔夫妇留下遗嘱将别墅及所藏所有物品一并捐给市政府,完全保留豪宅当年的样子,成为豪威尔博物馆,供后人免费参观。两相对比,谁更明智?
东西风尤其喜爱见证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老物件。这些从历史尘埃中走来的老物件,仿佛会说话,让你不禁去发掘和它们有关的一切人和事。只要经济许可,我就会购进,慢慢研究欣赏。话说,瑞典真是海外拾遗的绝佳之地:三千多万件瓷器飘洋过海来到瑞典,而且瑞典近四百年来无战事破坏,再加上瑞典人又注重老传统、爱惜老物件,机会真心不错。去年年底,偶尔看到网拍几件物品,介绍说是瑞典肯尼迪家族的旧藏,现由卡罗琳娜的娘家后代出卖。一番激烈竞争后,成功拍得一对明民窑小盘和一把日本的红绿彩小壶。约好宝主上门取货。取货之日,自然不放过机会,问问老物件的前世今生。宝主如实相告,相谈甚欢,并展示肯尼迪家族当年在哥德堡的豪宅照片。这些黑白照片,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也折射出后人的无力。我问宝主为何要出手这些有意义的旧藏?他说:没办法,家里太小,放不下这些,绝大部分只得出手转卖。我看向他,在他狭小仄逼的公寓里,面露戚色。我惟愿这些东西的新宝主能够珍惜它们。临走,宝主又展示一物,因其百思不解其用处。我一看,原来是一把设计美好的青花夜壶,内集落了貌似几世纪的灰尘;从纹饰看来,应该是为文人雅士之私物。于是如实告知。宝主哑然失笑。原来,宝主将这件夜壶与其他瓷器一起交给拍卖行,拍卖行并不识这件为何物,猜测内装炭火,为用以熨烫衣物之熨斗。由于前不见相同拍品,不予收拍。呵呵,好吧,可爱的瑞典人。
回来之后,仍然想着这把清雅的夜壶,想着它可能当年搭错了船,来到一个无人可识的异邦,被列之高阁上世纪。一时脑子短路,漫想家乡的国安木雕博物馆。老乡姚国安先生倾其20多年收藏的木雕,在家乡旌德首开私人木雕博物馆,供国人免费参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去年夏天回家,参观博物馆时,被他丰富精美的藏品震撼住。他的馆藏,光雕工精美的各式古木床就不下十来张。这些古木床,或红木,或杂木;或苏式,或广式;或雕龙走风、花草鱼虫,或嵌螺钿镶象牙,无不精巧神奇、鬼斧神工。清古木床应该是同期青花夜壶应归之处!一时兴起,联系宝主,问他可愿意把它无偿捐献给家乡博物馆,去它应去之地?没想到宝主欣然应允。再电国安木雕博物馆,问他可愿意接受一件和古木床绝配的夜壶捐赠?答案也是肯定的。于是今年四月,本文主人公,肯尼迪家族的旧藏,又搭飞机再坐火车,回到了200多年前它离开的故土,成为坐落于安徽南部山区旌德县的国安木雕博物馆的新成员。
从民窑到巨贾肯尼迪私藏,从景德至旌德。这一转身,就是几个世纪;这一转身,见证了东西文化交流;这一转身,剧透天下之势;这一转身,携带着和它有关的满满故事: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它仿佛告诉我们:Never say never(这个世界没有永远)。
再远的回家之路,都有抵达的那一天。
夜壶旅行记,也是回家记。
请来国安木雕博物馆来见证它的前世今生。

主要参考文献
1. 晚明大变局,樊树志著,中华书局。
2. 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国回忆录II,(法)杜赫德著。
3. 道格拉斯和卡罗琳娜 肯尼迪,家族回忆录,Harriet Nordstrom著。
4. 乔治 道格拉斯 肯尼迪,约翰木月著。
以上文字、图片(除注明外)版权属于东西风
生活,文化,语言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相关推荐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