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道网

八十年代收麦子

网友提问:

八十年代割麦子,田间吃的“晌午饭”,你还记得是什么吗?

优质回答:

八十年代割麦子,中午一般不会在田间吃飯。因为麦收季节,天气干燥,一到中午,割麦子容易麦粒脱落。因此,都会合理按排劳动力,早晨四五点,黎明即起。趁着麦秸潮湿,不会掉粒,早晨天气凉爽,干活也有力气。割到上午11点左右,天气热了,就收工回家了。休息一个中午,下午再把捆好的麦子,运到场里去。剩下的小麦明天早晨再割。

中午不在地里吃飯,早晨为了节约时间,一般都会把飯送到地里。一定会有稀飯,小米绿豆粥,稍微稀一点,补充营养又补充水分。对于出汗多的农人们还很对口味。煮鸡蛋也是必备,很多人家还把鸡蛋煮得有点咸味。主食会有饅头,烙饼,或玉米面饼子。再炒一个蔬菜,带上辣椒,咸菜疙瘩和一根大葱。一家人坐在麦秸上,狼吞虎咽,想起来比吃大歺还有食欲。

割麦时节,打场时中午有时要在地里吃飯的。那时候脱粒机少,歇人歇马不歇机器。机器轮流使用,轮到谁家中午脱粒,就需要把飯送到地头了。吃什么飯呢?标配是一种叫“拉条子”的抻面,手工抻面又宽又厚又長,绝对耐消化。“拉条子”配淹肉,麦收又热又累,家里都会把平时舍不得吃的淹肉拿出来,补充营养。家里还会准备一大桶绿豆汤,随的解渴。另外没有别的水果,会把地里种的西红柿,黄瓜和其它瓜果泡在凉水里,以备食用。

其他网友回答

割麦子田间吃“晌午饭”,我们叫“送饭”。

1982年,我们村里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能者多劳,农民们有了自己的责任田,首先一点是干劲足了,人们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同时对自己的责任田都当成了宝贝,想尽各种办法让土地多产粮,这一切都跟过去吃不饱饭有关系。

进入了6月份,大多是过了端午节,漫山遍野的小麦泛着金黄,家家户户都磨好了镰刀,蒸好了一大锅白面馒头,召开家庭会议一商议,第二天早晨太阳还没出来,我们全家人已经到了地头,开始开镰收麦。我们家当时是5个人,父母、二哥、三姐加上我(大哥、大姐、二姐已经结婚分出去了),虽然我只有12岁,但是也分了一把镰刀,到了麦地里,每人负责一个麦垄,俺爹先动手收割,紧接着其他人也随之动镰。

割麦子这个活儿,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可以蹲着割,也可以弯腰割,也可以蹲着、弯腰轮换着割,蹲着割需要腿部有劲,挪动要快。弯腰割需要腰部健壮,弓着腰不变姿势。我力气小,没有耐力,只能蹲一会儿弯一会儿,割不了几步远,就累的腰酸腿疼,浑身大汗。一上午,只有中间稍微休息一会儿,我躺在麦秸上一动不动,俺爹吧嗒吧嗒能抽好几袋烟锅。

到了傍晌天,俺爹对俺妈说:“你走吧,回家做饭送饭来。”俺妈就简单收拾一下,起身回家,剩下我们4人再稍微一歇,然后继续挥镰割麦。

这个时候,我肚子已经开始饿了,“咕噜咕噜”的叫,俺爹对我说:“你也别干了,回家帮你妈送饭来。”我一听赶紧放下镰刀,一溜小跑的回了家,而父亲和哥哥姐姐还继续收割。回家后,俺妈已经在烧火做饭,锅里熥的饭是提前蒸好的大馒头,还有几个咸鸭蛋,锅底煮的是大米稀饭。在另一个锅里,俺妈用肉丝炒了一小盆咸菜,因为那个年代没有大棚菜,麦子熟了的季节正是蔬菜青黄不接的时候。

时间很短,饭菜都做好了,俺妈用把馒头、咸菜、咸鸭蛋和碗筷子盛在篓子里,把大米稀饭盛在泥罐里,我用一根扁担挑着,和俺妈急乎乎的返回了麦地里。

送饭路上的一个小插曲。

关于扁担挑饭,在我身上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有一次,我挑着担子送饭,碰上村里大我四五岁的大船,他也挑着担子送饭,他对我说:“你家的泥罐没有俺家的结实。”我说:“俺家的比你家的结实。”他就说:“咱俩碰碰试试谁的结实。”说完俺俩就碰起了泥罐,结果没碰上三下,俺俩的泥罐都碰碎了,大米汤撒了一地,最后都被父母揍了一顿。

简单的午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挑着担子把饭送到了地头,大声招呼已经远离地头的俺爹、哥姐,他们放下镰刀,拍打几下满是泥土的手,走回地头开始吃饭。有些人家的男主人喝点酒,送饭的时候会给他装点酒,俺爹不喝酒,坐下就先喝几碗米汤,然后再吃饭。我妈蒸的大馒头一个足有2斤重,全家人都已经又累又饿,吃起馒头来几乎就是狼吞虎咽,我三姐一个十五六的小姑娘也能吃上一个大馒头,像我二哥十七八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最能吃,吃两个大馒头还说没吃饱。

一会儿功夫,全家人都吃饱了饭,俺妈把碗筷子、剩饭剩菜都收拾起来,用一块干净的蚊帐布盖好,大家又稍微一休息,又开始了又累又脏又苦的割麦。

这就是我亲身经历的当年收麦在田间吃“晌午饭”的场景,现在的90、00后如果看到我的描述,一定会感觉那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但这的确又是真实的、没带一点水分的故事。

随着时代的进步,使用镰刀收割小麦成为了永远逝去的历史,从小型收割机到大型的联合收割机,从那个时候的麦收需要半个月,到现在的麦收仅需3天时间,我见证了农村从贫穷到富裕,从落后到先进的巨大变化,也见证了祖国开革开放40多年来的辉煌成就,这一切,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

您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有过这样的感慨?欢迎与天润土元帅共同分享那个令人难忘的年代。

其他网友回答

收麦季节晌午饭,

简易吃饱有劲干。

家中老人来送饭,

馒头开水咸鸭蛋。

凉拌黄瓜和大蒜;

其乐融融地头坐,

开水胜过酒醉仙。

馒头清香肚里咽;

辛苦劳累内心甜。

“杜忠国:于六月二十八晨,”

其他网友回答

人说麦黄一夜,收麦时节最怕天气有变。早起乘凉收割人较轻快,麦粒少丢,为了抢农时走在路上拿馍一吃就干活。中午在地头凉水泡馍吃了就干,一般不要求吃好,因为影响收割,夜上吃些面条就行。西北最得力的是浆水面,解暑消炎,“吃上两碗浆水面,干活得力口不干”。孩子们也自觉加入收割行列,拾麦穗,提麦捆,忙得不意乐乎。而现在收割,机械进田瞬间干完,省时省力。是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机械代替人力,使得人们生活美好。

其他网友回答

那时候为了抢在??来前,把小麦收割完毕,可以说老少齐上阵,我们学生兵赶上暑假,也是一个主力军。

我们家里做饭的任务只有老娘一人承担,那几天在地里的晌午饭也是最好的,主食一般都是面食,馒头、花卷、油糖饼、糖包、肉菜包轮番上场,菜也是时令炒菜,一般都加上一份腌制的鸭蛋啥的。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相关推荐

评论

全部评论